治霾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城市合理布局值得探究
該信息來自:本站 發表時間:2019-10-28 09:27:00 瀏覽人數:623
煙囪少了,藍天多了;沙塵暴少了,綠色多了……客觀地講,在北京生活多年的人,無不感受到近年來北京的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改善,但霧霾仍成為北京人的一塊心病。APEC會議的空氣保障,讓公眾逐漸意識到,環境保護不僅僅是環保部門的事,而是一項社會性、群眾性都很強的工作。沒有全社會的普遍關注,沒有廣大公眾的積極參與,只依靠環保部門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森吉風空氣凈化器認為有必要動員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建立公眾參與的有效機制來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的進步。
APEC藍不是一種行為藝術,而是人們對美好環境的一種追求。眼下,環境保護欠缺的就是危機意識。對于一些部門而言,環保往往是“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由于我國生態環境本來就具有先天脆弱性,因此,如果不推動清潔生產,加強節能減排治污,不把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作為發展的基本思路,在愈來愈強化的資源瓶頸約束和環境容量的嚴重制約面前,我們的發展將走進死胡同。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保障大氣環境的根本之策,環保工作的順利展開同樣需要引起重視。
環保工作需要重視的幾個要點
這次空氣質量保衛戰的成功實踐,讓我們意識到,在今后的環保工作中,以下幾個方面需引起重視。
要更加注重做好防的工作。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全面開展已歷時一年多,但在華北一些地方,始終存在重治輕防的問題,在應急預防上投入的資金和精力十分有限。這次應急保障,暴露出了我們在防上很多的被動與力不從心。因此,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在思想上高度重視預防工作,不僅要抓緊建立應急反應平臺,全面做好源解析工作,還應讓公眾知道如何防、怎么防。
要更加重視社會團體宣傳作用。應急機制分幾級、有什么要求?啟動應急機制后,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做什么、企業應該怎么辦、公眾應該怎么配合和支持?諸如此類的法規要求、防范知識、行為指南,很多公眾,甚至一些政府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都不清楚。這說明,應急響應宣傳還很不到位,沒有深入人心。各級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廠礦企業和醫院、學校等紛紛發揮自身的優勢,從內部學習和宣傳,社會各界發揮自身組織優勢,積極搞好應急機制和相關知識的集中宣教,使工作更細致、全面,更能起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要更加廣泛吸引公眾參與。此次,APEC會議的實踐告訴我們,要把工作做在平時,要啟發和引導公眾,使其明白啟動應急機制是為了維護公眾合法的環境權益,每個人都有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一方面,各地政府要更廣泛地建立、完善大氣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傳播機制;另一方面,作為公眾,也要自發自覺地行動起來。
要更加強化責任追究。大氣防治工作中,各級政府出臺過眾多的問責機制,目的是用激勵和處罰措施保證應急機制各環節的有序運行。但在過去,問責和處罰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甚至雨過天晴后,問責和處罰就變得形同虛設。面對禁燒和停限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各地對工作不落實、責任不到位,該問責的問責、該處分的處分、該撤職的撤職,該承擔法律責任的也不放過。其啟示告訴我們,一旦政府有令,從公眾和企業層面說,該限行時一定限行,該限產時必須限產,該停工時必須停工,對應急響應規定置若罔聞,應依法處罰問責。
城市合理布局也是治霾思路
減排意味著深層次的變革,不僅僅是少燒煤多用清潔能源,更需要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如何在保證民生的前提下做好減排,是對政府決策和管理智慧的考驗。
因此,在現有排放能力不能大幅縮減的背景下,或許通過改善城市布局,提升城市污染物擴散能力,研發好的空氣凈化器也是一種解決思路。
欲知更過詳情請到森吉風環境科技網站:http://www.869689.com了解。